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与德州仪器半导体技术(上海)有限公司合作进行浙江省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探索与实践项目,项目起止时间为2019年9月15日—2020年4月10日,戴绍港老师担任项目负责人。
电子设计竞赛是面向大学生的群众性科技活动,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团队精神的重要手段。校企联合共同推进浙江省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工作,受益面广,意义重大。在合作公司的大力支持下,项目的实施,不仅助推浙江省大学生在电子设计竞赛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而且促进了省内各高校信息类专业教学改革与创新。
在校企双方共同努力合作下,取得了如下主要成果:
一、建立起一系列措施和制度,保证竞赛公平公正
1.完善了竞赛巡视制度。竞赛巡视分参赛学校巡视员和组委会专家巡视两种,其中学校巡视员全程参与竞赛巡视,参与参赛作品和设计报告密封及过程状态照片采集,专家巡视人员对各参赛学校的场地状况、参赛状况以及学校巡视员的工作状况进行巡视监督,最大程度保障竞赛公平公正。
2.作品编号重置制。为确保评测工作的公平性,浙江赛区比赛采用二次编码,组委会在收到作品和设计报告后会为每件作品重新编码。
3.实行回避制度。组委会要求评测专家不得是指导教师,不参与对本校学生的评测工作。
4.建立评测专家淘汰制度。淘汰一些评测工作中表现不佳的专家,补充新的专家,使竞赛评测专家队伍时刻保持最佳状态。
5.异议期制度。为充分体现评选结果的公正性,浙江赛区的竞赛实行了异议期制度。
6.鼓励照顾制。在评奖中对于有一定比赛基础,但是未获奖的院校在评省三等奖的时候,在保证公平公正的前提下适当予以照顾,激发学校的参赛热情。
二、吸引了更多高校参赛,竞赛成果丰硕
浙江赛区的参赛规模继续扩大,参赛队数量首次突破800,增加至839个,其中本科组714队,高职高专组125队,增长幅度达到9.2%。参赛学生基本为电子信息类专业及相关专业的本、专科学生。参赛学校涉及杭州、宁波、温州、金华、台州、嘉兴、绍兴等地区,覆盖了浙江省全部9个地区的62所高校,浙江赛区几乎所有的有电子信息类专业的学校均参加了竞赛。
通过各高校的热情参与和积极备战,比赛取得丰硕成果。浙江赛区共推荐的79支参赛队参加全国评测,获得全国一等奖19个,全国二等奖44个,获奖率达79.7%,全国一等奖获奖数列全国第四。
三、以赛促教,培养了不少创新性人才
1.推动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通过推进不同实验课程建设,完善基础实验课程,整合和开设综合性实验课程,增加设计类和探究类实验课程,形成基础性-综合性-探究性实验课程体系,引导学生从基础实验学习深入到知识综合运用和创新探究能力的培养。
2.促进实验室和实践基地的建设。许多高校均实行了开放实验室制度,面向广大学生。通过预约、专题申请等方式使学生有更多的实验时间和自由度。
3.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创新人才。通过参加电子设计竞赛和培训,参赛学生的电子综合设计能力、制作和调试能力、撰写报告的能力、演讲能力以及整体协作意识都得到了全面的提高,获得了出色的科研能力和动手能力。
项目推广及应用情况:
1.项目成果及时推广。随着各校参赛规模的扩大,竞赛巡视人员也越来越难以对参赛队伍进行有效的巡视和监控,项目组建议在各校竞赛场地安装监控摄像头,对整个竞赛过程进行监控录像,确保竞赛的公正公平性。为简化流程,建议测评之后所有的参赛作品由各参赛队伍带回学校保存,不再保存在测评承办学校的作品室。以上两项建议在2020年温州大学举办的省电子设计竞赛中进行推广和使用,营造大赛的公平公正氛围,推动赛事的良性发展,深受广大参赛师生的好评。
2.推进“科研育人”,助力“双万”建设。至2019年以来,作为省赛秘书处单位,学校利用学科竞赛,尤其是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为基础,推出课程-竞赛-项目的“三位一体”的科研育人体系,有效的推进电子信息类应用性人才培养。同时,随着“双万计划”的深入,学校围绕电子信息技术,借助电子设计竞赛人才培养成效,4个电子信息类专业(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入围国家一流专业建设,4门电子信息类课程(模拟电子电路、EDA技术、数字逻辑电路、自动控制原理)入围国家一流课程。
3.催生多项教学成果奖。在2020年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校教学成果奖评选过程中,有多项教学成果与电子设计竞赛相关,并且把竞赛中取得的成果作为教学成果奖的重要支撑。比如:面向数字经济,培养创新人才——杭电的探索与实践、以学科竞赛为抓手的地方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面向新工科的电子信息类专业核心课程群改革与实践等成果,成果已获校一等奖。
编辑:黄 敏
审核:袁 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