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从报上读到家正老师的散文作品《母亲的1949》,心里就有一种无法言说的感受。文中母亲的形象一直萦绕脑际,她的热心、刚强和坚韧,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母亲的1949》将着力点放在历史大背景上,以1949这个特殊的年份为时间线,为我们打开了一扇了解历史的窗子。家事国事相连,家史国史相关,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兴衰紧密联系,倘若没有老一辈的浴血奋斗和艰辛付出,又怎会有现在的幸福生活?
文章情感饱满,前半部分涌动着欢腾的喜悦和热切的期盼,叙述笔调是明快的、活泼的,富有时代气息的。辽沈战役之后,1949年新年刚过,淮海、平津战役也相继取得了胜利,母亲此时的心情,一是忙,二是盼。忙是为了照应那一批批南下的同志,为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另一方面,在母亲的心里,其实隐含着一个愿望,那就是多想在过境的部队中看到七年前参加了新四军的丈夫,看到日思夜念的孩子们的父亲啊。
对于盼,母亲表现得相当克制,除了全家人轮流传看父亲的照片,文中仅仅在插叙中写道:“母亲一算,差不多就快三年了,北边的仗节节胜利,现在部队终于南下了。盼的就是部队路过时,父亲能抽空回家来看一看。”可是,那么多南下的部队经过,却鲜有父亲的消息,让人不觉心里担心了起来。母亲心里有点失落,试探着问祖父,是不是给父亲发封信?祖父说,行军打仗,居无定所,邮差哪里赶得上!于是,盼望慢慢地变成了等待。
从接到部队回信开始,文章的情感变得沉重起来。公函上说父亲被国民党特工枪杀,得到消息后,“犹如晴天霹雳。详情不忍复述”。文章后半部分重点写了政府的抚恤和母亲的坚韧。面对粮库送来的两袋杂粮,母亲含泪道谢。之后母亲郑重其事地说了两句话,一句是:“这粮连着一条人命,我们一粒都不能动。恳求爷爷做主,还是换成路费,去山东把人接回来吧。”另一句是面对祖母的安慰,她这样答复:“妈呀,你说颠倒了。从前,指望儿子为你们养老送终,儿子走了,你放心,媳妇为你们养老送终!我还要把这两个孩子抚养成人。我知道,往后的日子不容易,把他接回来,今后,有一堆黄土守着,一生也就不至于太孤单了。”其实,这两句话就是母亲对父亲遇难后的痛苦抉择,是经过了内心无数次煎熬后的艰难决定。一是必须把亲人接回来安葬;二要勇敢地承担起赡养老人、教育子女的家庭重任,这两句话凸显了母亲的坚强,短短两句话,不是随随便便说出来的,是经过深思熟虑后的咬牙坚持,是经过反复煎熬后的毅然决然。
在办理丧事这一部分,母亲强忍悲痛、事事亲力亲为。“别人主事,母亲放心不下,虽然如雷击顶,五内俱焚,还是勉力支撑,事必躬亲,里外张罗”,这与前面的忙和盼,形成了巨大的对照,即使心痛如绞,泪雨纷飞,也要苦苦坚持。丧事办完后的当天晚上,一向坚强的母亲终于要倾吐一下复杂的感情了,她把孩子们支开,一个人关在房内放声痛哭,惊天动地,这哭声里连带着多少日夜思念?连带着多少牵挂期盼啊!当天晚上,母亲又把两个孩子搂在怀里,说了这样一句话:“爸爸走了,今后的日子会艰难些,别怕,有妈呢!你们还小,一天一天便会长大。挺起腰杆往前走。吃苦不叫苦,轻易不求人!”
我注意到,文章虽然没有专门刻画母亲的外貌,但从前到后,母亲的形象已经映入读者的脑海,这是一个平凡的普通的母亲,这是一个亲切的熟悉的母亲,她的勤快干练、积极热心、咬牙坚持、孝顺老人、抚育儿女,无不让人感动不已,母亲身上散发出来的光芒,恰如一盏明灯,有着温暖人心的力量。
回忆“母亲的1949”,不仅仅是回忆那段特殊的历史,回忆那个特殊的年份,而在于通过母亲重温家史国事,让更多的人铭记历史,珍爱和平,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
来源:山西晚报
出处:尹建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