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18510528811 广告:18510528811

南明死于窝里斗

2023-03-20 来源:微信公众号“水煮历史”

  历史上,东晋和南宋偏安江左,尚能坚持一百多年的时间。然而令人大跌眼镜的是,作为南明正统的弘光朝廷,坐拥半壁江山,却不堪一击,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土崩瓦解。其背后都有哪些原因呢?


  党争从未停止由于崇祯帝在南迁问题上犹豫不决,不光身死国灭,太子也在城破后下落不明。于是,大臣们基于各自立场,推举他们认为合适的皇帝人选。当时与崇祯血缘关系较近的有福王朱由崧、惠王朱常润、桂王朱常瀛、潞王朱常淓。福王是崇祯帝的同辈,而其他三王是崇祯帝的叔辈。自古以来的规矩是父死子继、兄终弟及,且惠王、桂王远在广西,所以综合来看,福王是最合适的。


  然而福王朱由崧还有另一层身份,他的父亲朱常洵是万历皇帝最宠爱的儿子,万历有意立朱常洵为太子,遭到了东林党人的反对,最后不得不立长子朱常洛为太子,立朱常洵为福王。正是因为这个历史恩怨,一些东林党人害怕朱由崧即位后,会对他们不利,所以坚持要立杭州的潞王朱常淓为帝。


  双方争执不下,东林党领袖史可法空有报国之心,却优柔寡断,搞出个不伦不类的折中方案,拥立桂王为帝,同时推举潞王为天下兵马大元帅。这个提议不但没有解决争端,反而使问题更加复杂化了,朱由崧联络“江北四镇”,准备以武力登基。面对军事威胁,东林党在内的南京群臣只得拥立朱由崧即位,年号“弘光”。


  但党争并未就此停歇,紧接着就发生了南明三大案:妖僧案、伪太子案、童妃案。妖僧案是一个法号大悲的和尚,自称是逃难的王爷,在受审时又胡言乱语,说潞王才应该继承皇位,使福潞之争再起波澜。


  伪太子案更离奇,鸿胪寺少卿的家仆遇到一个少年,自称是崇祯帝太子。消息披露后,朱由崧派人前去审问,据一些崇祯时期的老臣描述,此人确实与太子相像,但问起一些细节,比如他的外公叫什么却答不上来,一时真假难辨。朝中各方势力拿这件案子大做文章,互相攻击。


  童妃案是一个童姓女子自称是朱由崧的妃子,朱由崧却说不认识她,将其下狱,最后死于狱中。这下彻底说不清了,轻者指责朱由崧薄情寡义,重者甚至说朱由崧是假冒的福王,不认识童氏,所以才杀人灭口。


  军头拥兵自重弘光帝的登基,借助了江北军头们的力量。而朝中的党争开始后,军头们也分为两大派,大将左良玉倾向于东林党;而江北四镇因为拥立之功,与弘光帝和首辅大臣马士英等站在一起。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根本无心作战,而是拥兵自重、争权夺利。


  其实在清军刚入关的时候,大顺军主力西撤,山东、河南等大片区域处于无政府状态,如果此时南明挥师北上,即使不能击退清军,也能将防线前推,占据更好的战略态势。可是他们忙着福潞之争,根本没有时间,也没有意愿去考虑收复失地的问题,坐观清军追击李自成,在华北站稳了脚跟。


  左良玉打不过李自成,就打着清君侧和追查伪太子案的旗号,顺江而下直取南京,弘光帝惊慌失措,急令江北四镇勤王。清军看准时机,由豫亲王多铎率军大举南下,江北四镇中的刘良佐、刘泽清,几乎想都没想,带着二十多万部队降清,而左良玉也病死在进军途中,他的儿子左孟庚被推为军主,也率领大军降清。


  就在这危急时刻,兵部尚书史可法赶到兵力空虚的扬州,与清军作战,无奈寡不敌众,兵败不屈而死。清军攻陷扬州后,又连下镇江等地,直逼南京,朱由崧在部下的要挟下降清,弘光政权宣告灭亡。


  而事实证明,这些不战而降的南明部队并不是战斗力不行,在被清朝收编南下作战的过程中,有时表现得比清军还要卖力,而且极其凶残,著名的“嘉定三屠”就是降将李成栋所为。谁能想到,被弘光朝廷倚为长城的百万大军,竟然变成埋葬自己的掘墓人。


  幻想联虏平寇此外,因为明朝是被李自成推翻的,清军入关时就打着为崇祯帝报仇的旗号,以收买人心。南明的一些书呆子们信以为真,不知道山海关守将吴三桂已经降清,还以为他是借清兵恢复明朝社稷。弘光朝廷更是加封吴三桂为蓟国公,准备从海上接济他十万石粮、五万两白银,在得知吴三桂剃发易服,被清廷封为平西王后,才发现闹了个大乌龙。


  但这并没有使弘光朝廷警醒,他们仍然站在自己的立场,认为大顺、大西农民军是贼寇,而视满清为“夷王”,希望能够借清军来镇压农民军。


  少数有远见的官员上书反对,如吏科给事中章正宸认为朝廷应当自强,否则清军一旦饮马长江,华夏之人都要披发左衽;兵科给事中陈子龙认为联虏平寇的策略,就像当年宋朝联金灭辽和联蒙灭金一样愚蠢,应该趁清军西进的时机,出兵侧后,使清军首尾不能相顾。可是包括弘光帝和马士英、史可法在内的执政者,只想偏安江南,没有进取之心,害怕冒险出击会得罪满清,使自己面临两线作战的窘境,这只能说是自以为是的小聪明,却没有分清究竟谁是敌人谁是朋友。


  上梁不正下梁歪,在联虏平寇路线的指引下,无论是镇将还是地方官,都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对抗清毫不热心。李自成意外死亡后,大顺宣告终结,按说这时弘光朝廷总该认真起来,正视清朝了吧?然而江北四镇借口粮饷不继,逡巡不进,刘泽清唯一一次派兵突袭临清,还是为了报私仇。


  面对虎视眈眈的清军,弘光朝廷寄希望于和谈,幻想与清朝划江而治,派使臣前往北京,结果自然是碰了一鼻子灰,不久,多铎率大军南下,敲响了弘光朝廷的丧钟。到后来的永历朝,南明君臣才终于醒悟过来,吸收了大顺、大西军的余部共同抗清,但此时南明的范围只有西南一隅,人力财力都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最终灭亡只是时间问题。


  即使在这种濒临绝境的形势下,南明朝廷仍然热衷于内斗,领兵将领李定国、孙可望、郑成功不和,进一步分散了抗清的力量,所以说南明守不住半壁江山没有什么可奇怪的,它不亡才是没天理。



编辑:黄 敏

审核:袁 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