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治五年(1492年),山西巡抚向朝廷递交了一份奏章,其中记叙了一则令举国皆惊的消息:封地在山西的庆城王朱钟镒的第九十四子呱呱坠地,再次打破朱氏宗族“生育纪录”。面对奏章,明宪宗朱祐樘哑然失笑。朱祐樘有点奇怪,生了那么多子女,他能记清儿女的模样和名字吗?这个问题,堪称明朝中叶的世纪思考,许多朱姓王爷都曾面临类似的问题。
家人认不全以朱钟镒为例,不但他与妻妾生育了九十多个子女,他的长子也与妻妾生育了七十多个子女。朱钟镒的第九十四子出生时,他的孙辈人数已超过一百六十人,曾孙辈业已突破五百人大关。也就是说,朱钟镒直系子孙的数量,在当时已超过七百五十人。朱钟镒的大小老婆,其子嗣的大小老婆,其孙辈的大小老婆,加在一起多达千人。
而就像朱祐樘所担心的那样,没过多久,由“庆成王”留下的纪录便被另一位“庆成王”打破了,打破纪录的“庆成王”正是朱钟镒的后代。世袭了“庆成王”这一超生称号后,该庆成王不辱使命,生下百余名子女,光儿子的数量就突破了百人大关。
超生的庆成王府一度出现了这样的场面:每逢年节家宴,同胞兄弟之间相互寒暄,都需经“熟人”引荐,介绍姓名,否则彼此根本不知对方叫什么名字,辈分如何。在礼教森严的古代,叫错了辈分可不是闹着玩的,丝毫含糊不得。史料中记载王府家宴的盛况,多是在描写宴会场面如何宏大,如何有排场,但在记叙庆成王府的家宴时,就出现了“每会,紫玉盈坐,至不能相识”的尴尬场面。庆成王府的超生情况持续到正德初年时,庆成王终于无法统计家庭成员的数量了,他非常焦躁地向朝廷递交奏章,请求朝廷协助查考:“本府宗支数多,各将军所生子女或冒报岁数,无凭查考,乞令各将军府查报。”
超生极普遍然而,庆成王府的情况,在当时并不少见,这种情况在其它王府均有出现,皇帝对此已司空见惯。朱元璋一统江山后,将朱姓子孙分封到全国各地,“初封亲郡王、将军才四十九位”。这四十九个王爷就像是种子一样,在各地扎根,经过一两百年的生长后,各个家族开枝散叶,繁衍出数量惊人的朱姓子孙:洪武年间,朱元璋只在山西分封了一位晋王,到了嘉靖年间,继承了爵位的晋王子孙多达1851位,这还只是嫡出的子孙,庶出的子孙根本无法估量。
洪武年间,周王被分封到河南,到了万历年间,继承了爵位的周王后代多达五千名。粗略计算下来,明朝时期每隔三十年,朱姓宗室的人口即增长一倍。从人口增长率上来看,明朝宗室人口的增长率远超全国平均人口增长率九倍。
被收录到玉牒,也就是明朝皇家档案中的宗室子弟,洪武年间共有五十八人,到了永乐时期增长至一百二十人,到了嘉靖时期增长至一万九千人,到了万历时期突破了八万人。要知道,这还只是被收录到玉牒上的皇室成员,不包括那些未被收录的底层皇族。据不完全统计,明朝末年,朱元璋的直系子孙已突破百万大关。
靠生娃赚钱为何明朝皇族崇尚超生?归根结底,是制度驱动所致。大明建国未久,朱元璋便将儿子们分封出去,连年仅一岁的小儿子都不例外。为了让自己的子孙高人一等,朱元璋规定朱氏子孙不受普通例律约束,亲王宅邸、衣着和车马,只比皇帝低一等,不论官爵,只要不姓朱,遇到朱姓王就必须行跪拜礼。当时,一名亲王一年可以领到一万石俸禄,比宰相高七倍,其子女递减。以此推算,像庆成王那样生下一百个儿子的亲王,每年能多领到十万石俸禄,相当于当朝宰相七十年的工资。生孩子的利润如此优厚,于是藩王们便广纳妻妾,靠超生赚钱。倘若朱元璋泉下有知,面对此情此景,不知该笑还是该哭。不论如何,这些都是他自己酿下的苦果,一切因为皇族超生引发的社会矛盾,均在明末爆发,成了颠覆大明的重要因素。
编辑:黄 敏
审核:袁 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