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前的银号均是私营性质的,多是相当富足的老财开办的钱庄。听母亲讲,我的姥爷年轻时就在大同一家中等规模的钱铺供事。他从学徒开始,再顶柜,升掌柜,在这家旧大同城内较注重声誉的钱庄中,亲历了它的成立、发展与破产,也见证了旧中国的弊病和腐朽,以及社会的动荡给工商界造成的影响。不过,多年以后,回想起老人们说的那家钱庄独具特色的经营方法,对今天的我们还很有裨益。
说起福增祥,它的前身叫“义和祥”钱庄,始建于1928年,原址坐落于大同城内鼓楼西街45号,是个坐南向北的深宅大院,现已拆除。大约在1934年,由于股东换了,“义和祥”更名“福增祥”。
当时,我姥爷已当了掌柜,大掌柜是邢玉德,二掌柜为冯吉武,我姥爷杨洗分管账房,因为他是从账房先生提拔为三掌柜的。姥爷理账是把好手,账目记录条理清晰,账算得准确无误,小楷毛笔字加批注工整规范,活账、死账、利账、损账每笔都用不同符号标注,盘点时相当方便。
福增祥挂牌后,3个掌柜发挥各自的特长,他们采取了严格的规章制度。我姥爷把吸收存款、放借贷息、查找汇兑诸项手续理得井井有条。
为了增加业务,他们还制定了“四月限”,即4个月进行一次变息,到时钱庄根据市面货币政策涨贬幅度,决定存款利息多少,储户也可根据利息变动决定是否存取。
有意思的是,每次变息日,钱庄还在店铺门口搞一些小宣传活动,其中“穿铜钱”就很有趣。在钱庄门前的空地上,招集参加穿铜钱比赛的顾客,比赛者各执一根很细很细的羊皮绳,面前八仙桌上依次堆放数量为一百、二百、三百和五百的4堆铜钱。准备就绪后,一声令下,参加比赛的俩人同时用羊皮绳穿铜钱,从一百枚那一堆开始,4堆铜钱全部穿完者得胜,为满贯。钱庄掌柜认为变息开市大吉,赏满贯者铜钱几十枚、一块熏肉、一壶酒,围观者叫好,参与者尽兴,钱庄门前热闹非凡。
听姥爷讲,在福增祥工作的人员,除每月发给应资外(按等级分发),顶生意的伙计还可在3年一期的核账中分到红利。从当时的大同整个钱庄行业来看,福增祥只算其中一家中等水平的钱庄。
日寇侵占大同后,把福增祥的股金全部征收,随即与其它钱铺,如天德永、洪瑞久、宝元成等13家钱庄合伙,成立了“同和实业银行”。起初,福增祥被更名为“晋北实业银行”,后合名。此时,钱行界选出的胡广礼任董事长兼总经理,他听凭日伪指使,银行受日本人控制。之后,钱庄挣不了钱时,日寇即将投降那年,因资金耗尽,店员另谋生路,福增祥遂宣告破产。
刘印军(大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