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13546319556 广告:13834566540

留住老祖宗的口味!他天南海北寻找老种子,让绝版肾形黑豆从100斤变60吨

2025-10-23 来源:良友天下网

  李润青,山西静乐人,工学学士,他一方面致力于藜麦育种研究与产业开发,一方面执着于杂粮传统古老品种的收集和保护性种植,目前已收集杂粮古老品种300多个。在创新与保护之间的耕种,是他对脚下这片土地的无限深情与热爱,更为古老作物基因留下传承的希望。

  

机缘巧合收集古老种子


  1974年出生的李润青,是山西省忻州市静乐县娘子神乡南舍村人,大学毕业后留在太原,于2004年创立山西瑞讯达科技有限公司。2013年,他离开发展正盛的IT公司回乡创业,成立山西华青藜麦产品开发有限公司,主要从事藜麦的种植与加工工作。


  2019年,一个中医朋友向李润青打听,能不能找到一种老品种小黑豆,名字叫肾形黑豆,说要炮制中药材。肾形黑豆李润青很熟悉,他好奇地问:“现在的新品种黑豆又大又亮,比老品种强多了,你找那个做什么?”朋友一脸严肃,说就是要用老品种黑豆炮制中药材才有效,新品种没这个药劲儿,不好使。


  见朋友这么说,李润青一拍胸脯,说包在他身上。他以为老品种肾形黑豆很容易找到,谁知等他回乡一问,村里人说这种黑豆产量太低,他们早就不种了。李润青这才知道,原来肾形黑豆已经被市场淘汰,快消失在历史的长河里了。


image.png

豆子的品种 / 图片来源:受访者提供


  李润青觉得,古老的种子能流传至今,一定有它的独特之处,如果就这样任由它们绝迹,那可真是一大损失。再说,现在市面上的种子都是杂交的新品种,虽然具有产量高、口感好、生长期适中等优势,但是遗传基因方面不能完全取代老品种。如果将来人们需要重新选育新的品种,那么这些传统古老品种就是一个宝贵的基因库,这个种,必须延续和保存下去。


  于是,李润青冒出一个大胆的想法:收集古老杂粮种子,保护、繁育,让老品种种子生生不息、代代相传。为了寻找老品种种子,他去村里找上了年纪的老农,找一辈子住在村里的原住民,挨家挨户拜访。

 

每一粒老品种都是宝贝


  找古老杂粮种子并不容易,朋友托他找的那些能入药的肾形黑豆种子,市面上已经买不到了,李润青到处走访,最后才在一户人家找到一点点,还是三年前的陈种子,种下去能不能出芽都是未知数。后来,他听说一个搞药材的种植户种了肾形黑豆,欢天喜地找了过去,好话说了一箩筐,才买回来100斤种子。李润青如获至宝,秉着鸡蛋不能都放到一个篮子里的原则,保存了一部分,剩下的当年就在基地种植起来。


  “金皇后”是比较早的玉米品种,李润青是从朋友父母那里淘来的。当时,他听朋友说父母那里有一种老玉米,立刻赶了过去。老人家年纪大了,已经没法去地里种植了,他们指着院子里一小片玉米地告诉李润青,“就这些,你要的话,都给你。”老人倾囊相授,把所有玉米都给了李润青。


  最让李润青得意的一回,是有一次路过一户农家,看到窗台上晾晒着一些红豆种子,他一眼看出有好几个品种,就进屋问对方讨要。农户一听他是专门收集老种子的,很痛快地把所有种子都给了他。李润青把这些“宝贝”拿回去一鉴定,这一把豆种里果然有4个不同的老品种,喜得他眉开眼笑,一个劲儿说中了大奖了!


  农村人朴实,知道李润青要收集老种子,都说这是大好事,很多人主动帮忙,有把自家老种子送过来的,有帮忙到处打听的。有一个64岁的老农,一有时间就出去挨家挨户找种子,就这样东家一把西家一撮,给李润青送来不少。


  人多力量大,后来不止静乐县,山西省甚至全国乃至国外都有不少人给李润青寄老种子,多的几十斤,少的只有几粒。有个做有机认证的朋友,经常天南地北给一些企业和农场做有机认证,他借此机会,到处帮李润青讨要老品种种子。李润青种子库里的“珍宝”,很多都是这个朋友找来的。


  几年下来,李润青攒了300多个老品种种子。这些老品种种子不像文物,好好保存就行。只有种到土里,让它们生长繁育,才算完成使命。李润青把这些种子保存好,每隔3年轮种一次,一次种一百多个品种,确保种子繁育。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是每个农人最美好的梦想。可事实是,种农作物完全靠天吃饭,气候、雨水、人工培育、种子的出芽率、病虫害……很多因素都会影响收成。为了繁育老品种种子,李润青成立了繁育团队,专门在静乐县南舍村开辟了老品种繁育基地。他们因陋就简,搭起架子,自制拱棚育苗,育苗盘上插有标注着品种的各色小卡片,杂粮的、蔬菜的、水果的……各种各样。


image.png

豌豆品种试验田 / 图片来源:受访者提供


  试种从数量较多的金皇后、白马牙玉米、肾形黑豆开始,第一年种下去,玉米长势喜人,,收了不少种子。李润青一粒没舍得吃,全部留种,等第二年种得多了,才敢尝尝这小时候的味道。


  肾形黑豆也很给面子,当初买回来的100斤种子,经过几年繁育,已经培育出60吨高品质种子,实现了400亩大面积种植。


  当然,也有试种失败的情况。像从贵州找回的黄豆种子,2021年,李润青满心欢喜种下去,光除草、施肥等人工管理就用了200多人次,结果到了花期,黄豆没开花,最后30亩地颗粒无收,收入和付出完全不成正比。


  挑战和机遇并存,李润青乐在其中。用他的话说,种植老品种种子就是开盲盒,谁也不知道等待的是惊喜还是惊吓。这些年,他把种植藜麦的收入加上政府补贴,都投入到了老品种种子的种植和收集上,每年自掏腰包三四十万元。


  2022年,李润青成立了山西晋穗五粮种业有限公司,组建了科研团队,加强传统品种的收集,同时加快品种扩繁,以保护杂粮品种种质资源。团队还收集了小豌豆、荞麦、糜子、黍子、红小豆等种子,对繁育品种的性状、生长情况及种子进行系列科学研究和分析,获得了宝贵的第一手数据和资料。


家人是最坚强的后盾


  李润青说,这些年为收集、繁育老品种种子,他四处奔波,贴钱贴力贴时间,最应该感谢的是家人。他有一儿一女两个孩子,妻子是教师,创业之初,两人都忙,是同住一院的岳母承担了一切,不但帮他们带孩子,还包揽了他们的伙食。李润青说,正是有岳母的全力支持,他才能心无旁骛地投入到藜麦的种植与研发中去。


image.png

李润青和他的藜麦 / 图片来源:受访者提供


  儿子出生后,李润青感觉妻子不管是身体还是精力,都没以前那么好了,岳母年纪大了,也帮不上忙了,他就主动分担家庭责任。李润青的家和他的藜麦基地相隔130公里,只要不出差,他每天往返于两地之间,早上和妻子一起把孩子送到学校,下午再一起接回来。如果公司有事赶不回来,他会提前跟妻子讲,然后第二天早上赶回来送孩子。


  在他们家,孩子可以和父母一起参与家庭讨论,两口子完全没有家长的威严,家庭氛围特别松弛。李润青说,这和种庄稼一样,需要疏密有度、施肥有节,太疏、太密、太肥都会影响产量。对应到家庭氛围中,太疏远则冷漠,太亲密则没有私人空间,太溺爱会害了孩子……家庭传承,就像老品种种子一样,离不开一代一代的托举。


  每一个生命都是一粒种子,每一粒种子都是一个生命。一粒粒老种子,记录着李润青对脚下这片黄土地的无限深情与热爱,也为可能消逝的古老作物基因留住新的希望。


image.png

李润青荣获“忻州市劳动模范”称号 / 图片来源:受访者提供


  付出的同时,李润青也获得了很多荣誉:2017年被评为山西省十大民营科技创新人物;2020年荣获忻州市劳动模范、第四批全国农村创业创新优秀带头人称号;2023年被评为“感动山西十大人物”之一……


image.png

李润青荣获“感动山西十大人物”称号 / 图片来源:受访者提供


  李润青说,这些荣誉不仅是他的,也是大家的。正是这么多天南地北的热心人从四面八方寄来了老品种种子,才让他有勇气和信心一直走下去。他相信,这些存储着古老密码的老种子,有一天会给人们带来更大的回报。




供稿:紫萝藤

排版:黄    敏

初审:黄    敏

复审:袁    野

终审:闫俊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