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前,我担任佳木斯人民广播电台记者时,有幸到黑龙江畔同江县八岔村,采访了60多岁的抗联老兵董贵福,一位荣获斯大林勋章的赫哲族抗日英雄。在董贵福老人家,我亲眼看到了他荣获的斯大林勋章和一张获奖证书。

董贵福获得的斯大林勋章及证书 / 图片来源:受访者提供
勋章上面雕刻有斯大林头像,证书是用俄语写的,翻译成汉语,意思是“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给打败日本关东军解放中国东北作出贡献的同志颁发斯大林勋章”,证书上面写着董贵福的名字。我连连向老人表示敬意,祝贺他健康长寿。时值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当年采访时董贵福老人的讲述再次浮现眼前。
1938年的春天十分寒冷,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踏入松花江、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沿岸,当地老百姓遭了殃。日本人为了围剿东北抗日联军,不让当地的赫哲人和抗联战士往来,把原来居住在抚远县城以西、王家店村以东,沿江零散居住的赫哲渔民都强行并到八岔村。
日本人在八岔村周围修炮楼,成立了一个24人的警察队,不仅盖了办公室和洗澡间,还派了一个叫竹下的日本兵当队长,专门看管居住在这里的赫哲人。从此,渔民每天下江打鱼、上山打猎,都要到警察队报到挂条,说明自己要去的地方和所需时间,否则不让拿鱼叉下江叉鱼,也不让拿枪上山打猎。警察队还规定,外出人员必须在太阳落山前回到村里,把船桨和狩猎枪支送到警察队保管,如果回来晚了,不是挨骂就是挨打。
虽然日本人封锁得很严密,但他们锁不住赫哲人抗日的决心。村里有不少赫哲人偷偷给抗联战士送粮食,给苏联边防军送情报。董贵福的弟弟董贵喜就给苏军当起了情报员,经常半夜划船过江送去日本人在同江、抚远的活动情报。
村里有个叫毕凤山的赫哲人和苏军有接触,被日军发现后惨遭杀害。一年冬天夜里,同江县康复村出现了山上下来的三位抗联战士,他们都受了伤,村里人给他们包扎了伤口,还做饭给他们吃,事后把他们送过江。这事儿让日本人知道了,放火烧了村子,还杀死了村长。
1943年5月22日,八岔村村民毕发祥划船去抚远县城办事。他听同村的人讲,有个叫佐野的日本警察正要找船去八岔抓人。毕发祥听说后连忙划船返回八岔,给好友董贵福报信,说可能是你弟董贵喜的事儿被人发现了,日本兵正要来抓他呢!
董贵福原想缴了八岔警察队的武器后带人投奔江北,但现在事情紧急,他和父亲董金宝商量后,当夜准备了两只舢板船和一只快马子船,联合几户赫哲人家,划船直奔八岔下口对岸的苏联大架子——江北苏联边防军所在地。这些人里,除了董金宝和他的4个儿子董贵福、董贵喜、董贵禄、董贵寿,还有毕发祥、毕青林、毕春生、傅文昌及其家属,一共25人。
苏军把他们送到抓吉对岸的二站营地。不久,过江的赫哲青年有8人编入了周保中、李兆麟将军领导的抗联教导旅当侦察员,平时除了参加军事训练课目外,最主要的任务是侦察驻扎在抚远、海青、抓吉、八岔、三村、勤得利、同江、萝北、嘉荫一带日本侵略者的各种情报。
1945年8月8日,苏联正式对日宣战。苏联红军在黑龙江和乌苏里江对岸,派出空降兵、炮兵和坦克部队打击日军。8月9日凌晨,苏联远东部队在华西列夫斯基元帅的指挥下,兵分三路,出击东北。
8月8日那天,董贵福等几名抗联侦察兵被首长叫去交代任务。首长对他们说:“东北即将解放,你们是解放东北为苏军带路的向导和尖兵。今天晚上零点准备正式对日开炮,9日拂晓开始过江登岸,彻底消灭日本侵略者。”几名战士高兴坏了,做了明确分工:董贵福带领苏军小分队解放故乡八岔,董贵喜、董贵寿、傅文昌、毕海青、毕青林带领苏军小分队分别攻打乌苏镇、抚远县城、抓吉、海青镇、一部落。
8月9日拂晓,董贵福带领着苏军一支小分队坐船到八岔村的下口停船,然后领着大家蹚过齐腰深的河水,来到八岔村边,包围了日军警察队。董贵福手拎匣子枪,和苏军战士冲进警察队,打死了日本鬼子的队长,一些伪警察见势不妙,立刻举枪投降。村里的老百姓见到董贵福,高兴地大喊:“鬼子队长打死了!八岔老百姓解放了!”
董贵福和其他战士都胜利完成了任务,唯有董贵福的弟弟董贵寿,在带领苏军小分队攻入抚远县城时,身负重伤,送医抢救后,终因伤势过重而牺牲。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抗日战争终于取得胜利。 9月30日,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给5位赫哲族抗联战士董贵福、董贵喜、董贵寿、毕发祥、毕青林颁发了斯大林勋章,这是赫哲人的光荣,也是中华儿女的光荣!
1948年冬,董贵福和父亲、弟弟一起回到故乡八岔村,重新过上了捕鱼狩猎的日常生活。
转眼到了1957年,董贵福和父亲董金宝一起参加了全国少数民族参观团,在北京受到朱德总司令、陈毅元帅、贺龙元帅等领导的接见,领导给予了抗联英雄最高的荣誉和评价。

董贵福和他的妻子 / 图片来源:受访者提供
1958年春,黑龙江的冰排刚跑完,天气依然寒冷。4月20日,董贵福的妻子董尤氏即将临产,突然大出血,昏迷不醒,生命垂危。八岔村长立即报告乡长,乡长报告县长,县长报告省长。省长让省外事办联系了最近的苏联远东地区哈巴罗夫斯克边防站。苏军边防站立即派出飞行员阿尔谢年科夫驾驶直升机,带着女医生拉拉波里扬可飞到八岔村,把产妇送到了苏联的妇产医院。
医生立即对产妇进行救治,当地许多妇女闻讯而来,为这位中国赫哲族产妇义务献血,最终母子平安。接生的医生为新生儿取名叫安德烈,母子俩在医院休养一个月后,医院派人把他们送回家中。
一晃多年过去了,2006年,董双森(安德烈)48岁时,通过新闻媒体联系上了当时的驾驶员阿尔谢年科夫,当时他已经80岁了。这位老飞行员带着孙女来到八岔村看望董双森,受到了八岔村民的热烈欢迎。中俄电视台和一些新闻报刊发表了通讯报道,赞颂了这段中俄人民的深情厚谊。真是:抗日英雄立奇功,中俄友谊传佳话。
供稿:黄任远
排版:黄 敏
初审:黄 敏
复审:袁 野
终审:闫俊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