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凤田,一名河北籍抗战老兵,参过军、打过仗,在战场上失去了一条腿。2021年5月的一天,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前夕,我有幸去拜访了白凤田老人,他正拿着智能手机认真地学习党史。按理说,像他这个年龄,没有多少文化,操作起智能手机来应该比较困难。而且他膝下有四个儿女,子孙满堂,本应安享天伦之乐,他却自我加压,每天给自己安排学习任务,就为了那份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
1924年11月,白凤田出生于河北省唐山市王滩镇周坨(新庄子)村,3岁丧母,幼年穷苦。为了帮父亲减轻负担,他每天饿着肚子去地里捡柴禾。然而,灶膛的炉火烧得再旺,锅里依然是一年四季都吃不饱的野菜。14岁时,白凤田已经长成结实的少年,他先是在村里给人家做短工,后来外出做长工。
1945年5月的一天,白凤田回家时正赶上日本兵围村,他刚走到村口,就被日本兵抓个正着。看到敌人往村干部嘴里、鼻子里灌凉水,白凤田怒火中烧。他悄悄地和被抓的另外两名青年石俊生、徐金山商量,咱们跑吧!与其被抓走给日本鬼子做苦工,还不如去参加八路军打鬼子,横竖都是死,宁可死在战场上,也不能窝囊地被日本鬼子折磨死!趁着日本人疏于看管,白凤田三人迅速逃跑,一路汗流浃背。天亮时,三人终于在新寨找到了八路军14团唐山地区部队,被编入1连。

作者采访时与白凤田合影 / 图片来源:受访者提供
那个时候,日本鬼子在冀东地区十分猖獗,冀东人民和八路军奋起抵抗,白凤田在参军的第四天,还未接受正规训练就迅速投入了一场战斗。
说起第一次拿着枪与日本鬼子交锋,白凤田至今记忆犹新。他说自己当时根本不知道什么叫害怕,只想着既然参加了八路军,就要舍出性命保家卫国。由于当时八路军物资紧缺,每名战士仅配备了3发子弹和3颗手榴弹,白凤田知道自己枪法不熟练,决定等鬼子靠近了再开枪,决不能浪费一颗子弹。至于那3颗手榴弹,他想着每颗都要把敌人炸死一大片,大不了与日本鬼子同归于尽!

97岁的白凤田 / 图片来源:受访者提供
当时八路军在一个叫大新庄子的地方设伏,白凤田和战友们埋伏在公路边。待到日军的一支小分队路过时,战士们立刻开火,打了对方一个措手不及。由于准备充分,敌人数量不多,战斗很快结束,共歼灭日军20余人,缴获两挺机枪。白凤田打出两发子弹,打死两个日本兵,作为一名新兵,他说到做到,没浪费一颗子弹。
之后,白凤田跟随所在部队辗转冀东地区老庄子、滦县等地,陆续参加了20多场战役。敌人的诡计多端,他深有体会。一次,一支200多人的伪军说不愿再跟着日本鬼子助纣为虐,要在一个叫双坨的地方向八路军投降,八路军当然欢迎。谁知,这是日军和伪军共同布下的圈套。
伪军刚一到达双坨,立刻朝着八路军队伍开火。由于双坨地处海边,附近没有掩体,而伪军却占据了一处有利地形,导致八路军十分被动。这时,紧随其后的日军架起两挺重机枪疯狂射击,八路军伤亡惨重。幸好队伍里有个外号叫“小钢炮”的战士,临危不惧,架起了之前从日军手里缴获的“小钢炮”,端掉了敌军的2挺重机枪,还炸死了日军的指挥官,局势迅速逆转,八路军一鼓作气拿下战斗。
由于敌人到处围追堵截,八路军部队只能白天隐蔽、夜间行军,有时一晚上要急行军几十里地,即使休息时也要随时保持战斗戒备,不仅枪不能离身,还不能卸掉绑腿上的布条。由于经常在潮湿的地上休息,裤子长期打着绑腿,战士们的衣服里都生了虱子,隔着衣服用手一捏,虱子的血能把衣服浸透了。
这还不算,夜间急行军时,不少战士丢了鞋子,就光着脚跑步前行,战士的脚被地上的碴子扎得千疮百孔,白凤田也是如此。虽然战士们常常饿着肚子急行军,但经过村庄时却不打扰百姓,更不会轻易接受百姓送来的食物,因为这是命令、是铁的纪律。白凤田记得最长的一次,两天一夜没吃过一口饭。百姓看着八路军在潮湿的地上休息实在心疼,就搬来自家的门板让战士们当床用。正是如此严明的纪律,让八路军深受百姓爱戴。
白凤田记忆最深的一场战役,是1945年10月攻打玉田县。那天晚上下着小雨,战士们饿着肚子急行军80多里奔赴玉田。到达指定阵地后,眼看着距离敌人只有30多米,可就是冲不过去。阵地上火光冲天,炮弹横飞。借着战场上弥漫的硝烟,白凤田和几名战友带着梯子悄悄跑到城楼下,战友刘凤齐抢先攀梯而上,白凤田紧跟在后。

白凤田的“革命军人残疾证” / 图片来源:受访者提供
三丈高的城墙,阴森森地让人眼晕,白凤田刚爬到梯子中央,就感觉头上有热乎乎的液体,伸手摸到一手血。伴随着一声惨叫,梯子顶端的刘凤齐浑身是血摔了下来,下落过程中还砸了白凤田一下。这时,城墙上的日军开始用机枪扫射,白凤田的右腿不幸中弹,整个人从梯子上掉了下来。经过一番浴血奋战,我军取得了最终的胜利。白凤田被人用担架抬到丰润,由于当时医疗条件差,治疗不及时,他的右腿被截肢了。出院后,由于残肢伤口尚未痊愈,被组织上安排到高各庄休养。
虽然失去了右腿,但白凤田并没有就此消沉,拄上拐杖站起来,依然是个大写的“人”。1946年9月,白凤田回到唐山乐亭当了村长。不久,村里沦为国统区,他被抓入狱。一个月后,新任国民政府县长对在押犯人出台“赦放”政策,白凤田才被释放出来。
1950年11月,白凤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53年,因为工作业绩突出,被选为标兵,县委书记两次对他进行慰问。1955年,他担任了村互助组组长、聂庄初级社社长。1956年担任聂庄高级社社长,管理23个大队,1万余人。
1960年12月3日,《人民日报》专门登载文章《工作踏踏实实,作风艰苦朴素——白凤田保持共产党员本色》,宣传他十几年来一直保持共产党员本色,坚持“老八路”作风。白凤田任大钊公社苏各庄大队党总支书记时,领导大队连年增产。

《人民日报》1960年12月3日对白凤田的报道 / 图片来源:受访者提供
1962年,雨大水涝,为保护聂庄村后国家的一座粮库不被雨水冲毁,白凤田调集200多名劳力,在近百米长的粮库周围筑起了一道大坝,带领大家坚守了两天一夜,自己一直没有合眼,右腿装着一条木头假肢在大坝上来回巡逻,保住了40多万斤粮食,在当地被传为佳话,人们称赞他长了一双“铁腿”。

1964年,白凤田(后排右一)参加河北省农业劳模会留影 / 图片来源:受访者提供
虽然出生穷苦、身体残疾,但白凤田从来没有一句怨言,他总觉得党和国家以及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给予他的关心太多太多,自己付出得太少太少。用他的话说,这些年,退休工资一直在涨,每逢党和国家的重大节日或纪念日,都给发放慰问金、慰问品,县里、市里的领导和一些公益组织也经常来家里看他,街坊邻里做什么好吃的都会热腾腾地给他端来,作为一名老兵,他已经很知足了。
2023年,99岁高龄的白凤田老人永远离开了我们。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让我们在缅怀老人的同时,也缅怀那些为新中国的解放事业,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先烈吧,如果没有他们的英勇付出,就没有我们今天国家的繁荣昌盛和人民的安居乐业,他们的精神永垂不朽!
供稿:孙庆丰
排版:黄 敏
初审:黄 敏
复审:袁 野
终审:闫俊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