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70年代末的一个仲春,在太原矿机厂刘胡兰小组当车工的表妹王晓丽有幸与同事被单位派往哈尔滨工业大学参加“车床机械应用理论”的培训班,培训时间长达5个月。年仅二十岁的表妹非常高兴,因为这是她参加工作5年来的第一趟出差,也是她人生的第一次远行。
俗话说:“穷不远行”。那个年代物质匮乏,出门远行不容易。但对于从未出过远门的表妹来说,从踏上旅途的那一刻她只感到了远行的兴奋。
上世纪70年代,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乘坐火车旅行拥有着极大的魅力。那时,从太原到哈尔滨还没有直达列车,需要到北京换乘。
表妹和她同事先从太原坐绿皮火车去了北京。俩人有幸在北京站买到了去哈尔滨的卧铺票。卧铺车厢内的设施令她大开眼界:每排卧铺之间的车窗下有一张小桌,小桌下配备有一个暖壶,里面装满了热水,喝完还可以再打;每个铺位还配有棉被和枕头,车窗上挂着画案窗帘,来回流动的送餐手推车……这一切都让表妹感到稀奇。夜间车厢熄灯,她摸了摸与身体差不多宽的铺位,随着列车的晃动一直怕翻身掉下来,紧张得睡意全无。两天一夜的路程,兴奋的她几乎没有合眼,到了哈尔滨后已是力倦神疲。可一出火车站,看着完全不同的城市景象,俩人迫不及待地先在哈尔滨车站广场前拍了一张合影,作为留念。两天后她们将照片寄回家乡报平安。照片中的表妹笑靥如花,丝毫看不出旅途中的疲惫,一旁的同事目视前方,正好奇地打量着这座城市。
从哈尔滨车站到学校,坐在接送车上的表妹被街面上古老的欧式建筑风格所吸引。报到后,她住进了墙壁有60厘米厚的宿舍,据说是前苏联专家所建,一进屋,热气瞬间温暖了身上每一处寒冷的地方,这让表妹有一种刘姥姥进了“大观园”的感觉,看着哪儿都让人稀奇。
八人一间的屋子,虽说人多,却比自己家里还宽敞。女生的集体宿舍里,每天都是欢声笑语,热闹极了。学校每天只有早饭和晚饭时间可以打到开水,但比起表妹在家时,需要上街挑水是轻松多了。
相比之下,培训学习就显得单调了。培训计划安排得满当当,除了上课就是实习。除了星期日在街上走走,离市区稍远的景点是没有时间去的。实习的5个月里,表妹也仅仅是游玩了一下市区跟前的太阳岛,算是这趟远行中的魅力之旅。
一眨眼,半个世纪就溜走了,回想起当年到哈尔滨学习的这段时光,表妹依然会兴奋不已。“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充满魅力的远行令她终生难忘。
彭庆东(太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