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贪图5元钱的小便宜,将来很可能影响到自己50万元的银行贷款。”前不久,全国多地启动了新一轮地铁逃票整治行动:违规者信息将被记入个人信用信息系统,可能导致其今后在贷款申请、求职等方面遇阻。有轨道交通从业者分析,对逃票者的补票、教育、罚款等处理措施依然保留,同时还将记录下逃票者、使用假证者的身份信息,视情况轻重纳入公共信用信息服务平台,以增加逃票“成本”。
实际上,逃票行为纳入信用体系的做法在国外并不鲜见。在澳大利亚、法国等国,任何一次交通逃票都将记入个人信用信息系统,这些信用污点将会影响逃票者诸如申请信用卡、贷款、获得社会救助等方方面面。
有人质疑这样处罚是否过重?对此,法学专家表示,逃票作为主观故意性很强的错误行为,一次与多次并无实质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