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夏至。此时节,日照充足,雨丰昼长,瓜果渐熟。蛙鸣伴蝉吟,盛夏已然至。
与春分、秋分、冬至并列,夏至是最早确定的节气之一,有学者认为确立的时间在公元前7世纪。古人将夏至分为三候:一候鹿角解,二候蝉始鸣,三候半夏生。夏至日阴气生而阳气始衰,鹿角开始脱落;五天后,知了在夏至后鼓翼而鸣;再过五日,骄阳似火,浓荫难求,一些像半夏一类的喜阴植物开始生长。
对农业生产而言,夏至时大部分地区气温较高、日照充足、作物生长很快,降水十分关键,有“夏至雨点值千金”之说。未来十天,降水对山东还是比较友好的,西南部比较干旱的地区雨水“分配”比较多,可达50—100毫米,其余区域降水也很丰富,可达25—50毫米。相信下一轮雨水到来之后,山东的干旱情况会得到改善,高温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
夏至日后,通常再过二三十天,就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了。进入伏天,北方气温高、光照足、雨水增多、农作物生长旺盛,杂草、害虫迅速生长蔓延,需加强田间管理,正如农谚所说“夏至棉田草,胜似毒蛇咬”“过了夏至节,锄头不能歇”。
在山东济南市章丘区白云湖街道辛丰村,不少村民在夏至前后,为林下经济忙活着。“我们计划夏至以后,种下金蝉卵,这次大概种下一百多亩,成长周期两年半。”该村党支部书记董道新介绍,该村一直有种植苹果树的传统,而金蝉喜欢从苹果树根系上吸取养分,村庄种植果树的优势对养殖金蝉极为有利,“对村民来说,仅金蝉一项每亩地增收七八千元。今年收购价好像还能涨一些,收益更可观。”
夏至时值麦收,自古以来有庆祝丰收、祭祀祖先以祈求消灾年丰之俗。山东多地有荐新麦的习俗,如“食馒头,以新麦面为之,占来岁麦丰歉”“用青麦炒半熟磨成条”等,此时食面有尝新之意。在山东,各地夏至食俗虽有差异,吃凉面却是共同的。
“星繁愁昼热,露重觉荷香。”夏至后,天气日渐炎热,与此同时,经过“小荷才露尖尖角”后,池塘中的荷花也迎来了开得艳丽的时节,赏荷便成为民俗活动之一。济南人还发明了碧筒饮的消暑法。所谓碧筒饮,即在荷叶中盛入酒,将荷心刺穿,与荷茎相通,折成象鼻状,从末端饮用,被荷香浸润的美酒更为清冽绵长。
夏至不热,五谷不结。炎热虽煎熬,实则是馈赠。这个时节漫长的白昼、灿烂的阳光,都在提醒我们为了秋日那一场丰收,奋斗正当时。
编辑:黄 敏
审核:袁 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