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13546319556 广告:13834566540

唐太宗造冤案

2022-07-08 来源:微信公众号“鱼羊史记”

  唐太宗被称为“千古一帝”,实行“慎刑宽法”的清明政治。他在位期间,朝廷每处决一名重囚犯,他都要求“三覆五奏”,并把死刑终审权收归中央。对犯人尚且如此,那么对社稷重臣更应珍惜呵护,但李世民却多次制造冤假错案,让有功之臣蒙受不白之冤。


  推卸责任盛彦师是一员武将,他剿灭李密、平定王世充,是难得的军事奇才,但如果让他当劝降的说客,那他可就是门外汉了。徐圆朗叛乱时,李世民选派盛彦师为安抚大使,想借助他的威名让徐圆朗束手就擒。不料盛彦师话还没说上两句,就被徐圆朗活捉。盛彦师被俘后,面对威逼利诱,毫不动摇。然而,“贼平,彦师竟以罪赐死”。盛彦师落入敌手,有辱使命,罪过不小,但李世民策略失准,用人不当,其罪更甚。李世民赐死盛彦师,与其说是为了发泄对盛彦师的不满,倒不如说是为了推脱自身责任,掩盖自身失误。


  迷信谶语如果说盛彦师被赐死,有其自身过错的因素,那么李君羡的死就不可思议了。据《资治通鉴》记载,贞观初年,一句“唐三世之后,则女主武王代有天下”的谶语,引起了李世民的高度警惕和对大臣们的猜疑。当他得知李君羡小名叫“五娘子”,其武连郡公、左武卫将军、玄武门守将等一系列封号官职中皆带有“武”字,正好与“女主武王”暗合时,李君羡的霉运便接踵而至。他先是被皇帝“深恶之”,接着被调出京城,不久就被御史弹劾“与妖人交通谋不轨”,最后李世民连审都不审,就下诏“君羡坐诛,籍没其家”。


  冤杀死党刑部尚书张亮被杀的罪名是“谋反”。因为其为官地相州被人传言是“形胜之地,不出数年有王者起”,还有人发现了“有弓长之君当别都”的图谶,其妻子喜欢巫术进而干预政事更是对他产生了负面影响,所以这位农民出身的凌烟阁功臣成员,很快就被推上了“谋反”的风口浪尖。“谋反”,是皇帝最不愿意听到的字眼,不管是真是假,必欲除之而后快。正当李世民为找不到过硬的证据而焦头烂额的时候,他突然又听到张亮私下里畜养500壮士为义子的事,总算是一个现成的把柄。于是,李世民就来了个主观推断,对侍臣日:“亮有义儿五百,畜养此辈,将何为也?”于是,这位当年辅佐李世民争夺帝位的死党,这位临死前还在苦苦哀求宽大处理的刑部尚书,被“下诏处斩,籍没其家”。


  妄害忠良能够得到李世民高度评价的人不多,除了“镜子”魏征,就应该是“性最坚贞”的刘洎了。因为刘洎忠于职守,敢于直谏,所以李世民远征高句丽时,把辅佐太子监国的重任交给了他。贞观十九年(645年),远征归来的唐太宗,听信了褚遂良谗言,在没有充分调查研究的情况上,草率地把刘洎给杀了。据《资治通鉴》载,唐太宗出征时得了“痈疽”,刘洎得知后忧心忡忡,曾对同僚说:“疾势如此,圣躬可忧!”这本是一句忧国忧君的肺腑之言,但被进谗者传到唐太宗的耳朵里,却完全变了味:“(刘)洎言国家事不足忧,但当辅幼主行伊、霍故事,大臣有异志者诛之,自定矣。”宫廷中最敏感的字眼除了“谋反”,就是“传位”了。进谗者十分了解李世民的“心病”,在接班人问题上大肆进谗,皇帝因此才会失去理智,即刻下诏处死刘洎。


文字:刘继兴、刘秉光

编辑:黄   敏

审核:袁   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