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在家庭中的作用不言而喻,如何当个好爸爸也时常成为热门话题。在中国古代,爸爸们如何教育子女?
皇帝编心得秦朝历二世而亡,与秦始皇嬴政没选对接班人,有直接关系。或许是吸取了秦朝的教训,汉朝皇帝颇为注意这一点。开国皇帝刘邦有8个儿子,在培养太子刘盈上,刘邦首先要求他“好好学习”,为了让儿子学有所成,他要求刘盈每次所呈奏议都要自己动笔,此即《手敕太子文》中所谓:“汝可勤学习,每上疏宜自书。”
唐宋以后,皇帝爸爸对皇子的要求更严,且都有一番“育龙种”心得。明太祖朱元璋曾亲自撰写歌词,令人谱曲,教唱子孙,寓教于乐。至于清朝的皇帝爸爸,最好的当属康熙皇帝玄烨,他编过《庭训格言》《庭训》《圣谕十六条》等。
官爸不徇私诸葛亮是三国时蜀国有名的官爸爸,身居蜀国相位,却从不敢放松对子侄的教育。诸葛亮早年无子,过继兄长诸葛瑾次子诸葛乔为子,后来才有了亲生儿子诸葛瞻。在子侄教育上,诸葛亮强调德、才、学、志,他在《诫子书》中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薄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现代书房中常见的“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格言,即出自于此。
陆逊是吴国有名的官爸爸,一代名相。244年,陆逊代替顾雍当上吴国丞相后,拒绝为本家子弟走后门。《三国志·吴书·陆逊传》记载,陆逊认为,如果孩子们真有才华,不愁不被任用,此即“子弟苟有才,不忧不用”一说。
魏晋名臣羊祜,本身就是“官二代”,为人父后,他继承了曾任上党太守、父亲羊衜所立的家风。羊祜有女无子,以兄长之子为嗣。羊祜作为一名官爸爸的全部经验之谈,见于《训子书》,他要求子侄不在背后议论他人的训语,这一条至今仍为人们所谨记:“无传不经之谈,无听毁誉之语。闻人之过,耳可得受,口不得宣。”
历史上最厉害的官爸爸当属北宋著名清官包拯。包拯告诫子女要遵纪守法,不然“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包拯还特别说明:“不从吾志,非吾子孙。”并专门让人将这些训诫刻石立铭,警示后人。
富爸求低调明清时期,仕不如商已成为一种风气,有的干脆劝诫子女不要走仕途。清代苏州洞庭商人严舜工曾作《传砚斋记》戒子为仕:“然吾为舜工计,宜专力于商,而戒子孙勿为士,盖今之世,士之贱也,甚矣。”古代的富爸爸大多不会让子女滋生“富二代”的优越心理。古人将生意视为“陶朱之术”,初入行即先进行“德训”,即“先教其做人”,要求子女心存良善,以德经商,切忌为富不仁。
明代山西蒲州富商王文显时常教育子女“经义制利”,其死后的墓志肯定了他这一教育观,称赞他:“曾训诸子曰:‘夫商与士异术而同心,故善商者处财货之场,而修高明之行,是故虽利而不污……’”
清代富爸爸、大盐商鲍志道“拥资百万”,后被推举为两淮盐务总商,但他不请戏子到家中演戏,出门不坐车。富爸爸要求子女财不外露,不少富二代都不敢炫富,顾炎武在《肇域志》中说,时进京赶考的学子中,不少人“短褐至骭,芒鞋跣足,以一伞自携,而吝舆马之费,闻之皆千万金家也”。清代另一著名山西乔姓富商,还立下“五不准”家规:一、不准吸鸦片;二、不准纳妾;三、不准赌博;四、不准冶游;五、不准酗酒。
文字:倪方六
编辑:黄 敏
审核:袁 野